数字学刊

创刊号:NO.2

2017年10月15日出刊

项目来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
《跨文化视野下的汉语、汉字、民俗文化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跨文化研究院敦和学术基金
复杂性思维与差异性思维
[中] 乐黛云

法国哲学家莫兰(Edgar Morin)提出复杂性思维。莫兰认为,现代化以来的短短五百年间,人类急速破坏了成亿年累计沉淀而成的自然界财富,捣毁了人类的生活环境,在思维和实践过程中,把本来密不可分的主客双方区分开来,按照主体的利益和意愿,将客体纳入从属地位,导致严重的生态危机和人类精神危机。当前的迫切任务就是要彻底打破长期以来传统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及其影响,通过把外界与人的精神世界相互结合和相互转化的途径,彻底解放全人类的自由创造精神。如何“结合”和“转化”呢?关键就在于反拨笛卡尔式的以“分离”(分类)和“化简”(通约)为特征的方法,而代之以“连接”和“复杂化”。莫兰说:“复杂性”的词源是complexus ,由com和plexus两部分组成,前者意思是“共在地交织在一起”,后者则指“错综复杂地交错起来”。正如布尔迪厄(P.Bourdieu)所说:“思想、行为和世界,既共时地向内外双向转化,又以同样方式把过去、现在和未来,从传统时间概念中的单向单线结构,变成为多向多维度的转变可能性”。。法国学者于连.法朗索瓦(Francois Jullien)提倡差异性思维,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有一个新的参照系,即新的“他者”,以便作为参照,重新反观自己的文化,找到新的诠释。他认为,要全面认识自己,必须离开封闭的自我,从外在的不同角度来考察。在他看来,“穿越中国也是为了更好地阅读希腊”,他认为:“我们对希腊思想已有某种与生俱来的熟悉,为了了解它,也为了发现它,我们不得不暂时割断这种熟悉,构成一种外在的观点”,而中国正是构成这种“外在观点”的最好参照系。(原载乐黛云《跨文化方法论初探》,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