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研究"系列讲座(120)丨法国汉学家金丝燕教授主讲《“汉字文化圈”概念研究之一》丨跨文化学/4月19日

听课现场

 

北京师范大学第五届跨文化学课程班第三讲,由法国阿尔多瓦大学特级教授、东方学系主任金丝燕主讲,题目是《“汉字文化圈”概念研究之一》。2019419日晚18:00-20:00,教四楼201阶梯教室听众踊跃,北京师范大学选修“概念史:走向跨文化”全校公共平台课的本科生、文学院跨文化学方向的全体师生、北师大历史学院、外文学院、教育学部等多个院系的研究生、国内高级访问学者和进修教师,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和甘肃敦煌研究院等科研负责人和研究生等逾百人前来听讲。德高望重的法国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教授汪德迈先生照例到场,坐在前排。北京师范大学跨文化研究院院长董晓萍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跨文化研究院副院长李正荣教授等出席。董晓萍教授主持讲座。

 

董晓萍教授主持讲座

 

金教授从汪德迈先生的新著《中国教给我们什么?》讲起,指出此著与汪德迈“汉字文化圈”概念既有联系,也有重大发展,是汪德迈跨文化中国学学说的顶峰之作。金教授的主要观点是,汪德迈先生集七十年之力构建其中国学思想体系,形成语言、社会与存在三结构框架,揭示在世界文化体系中的中国特殊性:

1)中国文化基因植根于世界独一无二的非自然语言,即不以日常交流,而以产生思想为功能的“文”之言为基础发展,这代表另一种对世界的认知;

2)在社会组织层面,中国一切制度的发生与变迁都建立在中国特有的生产关系观念之上,是先有思想观念后有社会组织;

3)在存在层面,中国文化的生命力并非来自宗教崇拜,而是产生于天人合一思维模式下的内在超越性。

 

金丝燕教授在课间休息与汪老谈话

 

汪德迈力图揭示世界文化体系中的中国文化特殊性,指出:“不要以为其特殊性比起表面的普遍性并不那么重要,其实正是要探究中国文化特殊性中所蕴含的一种普遍真实”。金教授由此延伸开去,从多语言、多文本、多学科视角阐述汪德迈的其他著作和总体思想。

汪德迈先生的“汉字文化圈”学说于上世纪晚期提出,曾震动欧洲汉学界,影响亚太学术圈,是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人文科学理念。其新著《中国教给我们什么?》在中法两国出版,更具振聋发聩之力,必将增进中西学术界、思想界和教育界文明互鉴,并推向深入理解。金丝燕教授由此切入汪德迈的学说研究,所产生的思想本身也很独到。

 

 

金丝燕教授是汪德迈先生多部法文著作的中文译者,但金教授不仅是翻译家,也是理论家,因而能够多年在法国学术界的纵横研究中,在进行法文著作中译的同时,行走于中法两种文化之间,穿越于译者与作者的对话之上,形成对汪德迈思想的核心概念和学说体系的跨越思考和整体概括。

金丝燕教授的授课在汪德迈先生已经进行的第一、二讲之后进行,对听讲师生全面理解汪德迈学说的概念大有帮助,对于广大青年学者了解学术大师的原创概念与群体思潮、理论体系、社会运动和大众行为之间的密切关系,也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

 

中国人民大学王以培教授的法文评议

 

课后讨论环节进入中法文交互问答阶段,听众活跃提问,金教授一一作答,在场的汪德迈先生也加入了讨论。这是全球化时代面对面的西学东渐之课,更是增强中国文化自信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