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研究"系列讲座(105)丨王一川:通向中国艺术心灵传统

授课现场

 

2018826日上午,北京师范大学跨文化研究生国际课程班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王一川教授讲授,题目是《通向中国艺术心灵传统》,北师大跨文化研究院院长董晓萍教授主持讲座,法国阿尔多瓦大学文本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金丝燕教授和北师大跨文化研究院副院长李正荣教授到会。

 

王一川授课

 

王一川教授使用的核心概念是“中华艺术心灵”,强调跨文化视野下的中国文化传统当代传承的思考。本讲共分两部分。

 

精美的教学片

 

阐释的板书

第一部分,讨论五位美学家对“中国艺术心灵”这一命题的观点和主张,并在跨文化的视角下,开展全新视角的学术史讨论。宗白华认为,晋人的心灵代表中国的艺术心灵。方东美认为,生存于宇宙中的人类生命为人类心灵提供其美感所寄寓的镜子与府邸,中国人文化心灵的独特之处,在于本性上具有艺术精神。唐君毅认为,要有融会贯通的艺术观。徐复观提出中国艺术精神的理念。李泽厚提出儒道互补的学术观,涵盖艺术。五位美学家因其哲学立场和艺术体验重心的差别,对中国艺术精神的理解各有侧重,呈现出多元路径和多种可能性。

第二部分,阐释“中国艺术心灵”观的文化传统与当代价值,有五个特征:1)感觉方式上的感物类兴, 指在感物中随类而兴,兴而生辞,因辞成文,故有兴辞;2)族群结构上的我他涵濡, 指在族群结构层面上呈现出自我与他者相互融通的气质,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3)宇宙图式上的观有品无, 指通过游动观赏客体,品味深层余味;4)理想境界上的三才分合,指的是天地人和谐;5)鉴赏体制上的兴味蕴藉,指艺术品必有深度,凡优质艺术品总具有可让公众反复品评和回味的品质。

 

 

听讲师生对王一川教授的精彩演讲报以热烈的掌声

 

王教授以敦煌石窟艺术为例,认为它代表了中外多元文化碰撞或交流而产生的艺术高峰,多元碰撞未必会产生冲突,但有助于呈现多面向的文化特点。当下全球化进程中存在同质化焦虑,也存在多元文化价值观的竞争,互联网时代社群间和个人间的裂痕加深,作为介质的语言改变了,作为土壤的社会环境也改变了,如何在现代性体制中涵养中国艺术的心灵传统,以走向未来培养中国高素养文化公民的道路,这对人文素养的提高和文艺作品的创造都具有重要意义。

 

王一川教授回答学员问题

 

   

                 李正荣教授与王一川教授在课间交流          董晓萍教授与首都师范大学研究生刘源交谈

 

王一川教授的讲座理论缜密、文本精熟、妙语连珠,引起学员们的极大兴趣,教室内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现场互动环节十分活跃。(撰写/罗珊)

 

   

                                                       

 

王一川教授与主持人董晓萍教授和北师大跨文化 研究院部分师生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