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全面崛起,引起世界对中国政治、军事、文化的高度关注。当今全球网络信息覆盖各国,多语种、多元文化的网络信息混合发布,正在改变人类的文化交流的格局。这种种变化都会反馈到一个重要问题上,即如何将跨文化对话与国家文化软实力同步建设。2015年12月22日,由北京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处、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与商务印书馆共同主办,“跨文化对话与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研究成果出版座谈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学堂隆重召开,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国家重点高校的一批著名学者和近年活跃在国家社会文化理论建设领域的前沿学者参加了会议。与会学者以商务印书馆近期出版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成果《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综论》和《中国民俗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专论》为题,就此展开深入讨论。
参加本次座谈会的主要学者有:全国哲学社科规划办原主任、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张国祚先生,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中国人大社会学系洪大用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世界古代史研究会名誉理事长刘家和先生,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主编王宁先生,北师大中文系原主任、文艺学研究中心程正民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一川教授,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主任王邦维教授,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张颐武教授,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向勇教授,清华大学人文学院肖鹰教授,北师大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主任李国英教授,北师大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副主任董晓萍教授,北师大文艺学研究中心主任赵勇教授,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庞井君研究员,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所长尹虎彬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贾磊磊研究员和《光明日报》资深记者宫苏艺等。来自在京高校师生、“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成员和商务印书馆主要负责人等70余人到会。北师大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李国英主任和商务印书馆于殿利总经理主持会议。
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研究是当今世界格局变迁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张国祚主任指出,这两部著作提供了系统的、有份量的理论成果,今天讨论它们的重要性,源于文化软实力研究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曾专门主持政治局会议集体学习、研究文化软实力,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前所未有。任何国家硬实力不行,可能一打就败,软实力不行,可能不打自败。习总书记还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而意识形态问题正是文化软实力中最核心、最根本的问题。文化软实力研究是朝阳研究,国家重视,学界重视,会越来越成为研究的热点。只要我们对文化软实力的研究坚持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求真务实,持之以恒,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的繁荣盛世一定指日可待。
将跨文化对话与国家文化软实力同步建设是需要创新探索的思维新模式。文化软实力建设是内涵,是精神支撑;跨文化是方法,是开放视野,两者结合而非顾此失彼,才能使“中国形象”走向世界。在全球文化环境变迁背景下,借鉴西方的软实力学说,要避其文化渗透和文化霸权的弊端而吸收其有益成分,全面系统地阐释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多层面构造,深入研究国家文化软实力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包括解释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国家代表性文化符号和相关文化制度、文化软实力指标体系、文化传媒和文化价值建设等途径等,提炼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国经验”,并在国家文化软实力发展的重点领域与行动方案规划上取得实际经验。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洪大用教授认为,在学界取得研究成果的同时,还应该继续提高对软实力概念的善用能力。文化软实力是文化影响力,但文化影响力的扩大不是单方面灌输或者强制的结果,而是文化交融、文明互鉴的结果。只有在文化交流过程中,认真对待和研究其他文化,尊重其他文化,发现其他文化的特色和优点并加以借鉴吸收,同时借助其他文化的认知模式进行文化传播,才会实实在在地、持续地扩大文化影响力。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王宁谈到,“软实力”一词是外来的,但这个思想中国很早就有,而且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思想的主流。在中国“五经”里就充溢着这个思想。不论是书经、易经、春秋,还是三礼,都把重视软实力放到重要位置上,关于软实力与硬实力的关系,也有很多论述。孔孟都讲“德政”,“以德立国”。《论语》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讲的是软实力对内的凝聚力。又说:如果有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讲的是软实力对外的影响力。北师大资深教授刘家和指出,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不乏成功的历史经验。中国的长期统一就是软实力制胜的结果,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的上亿人口,为世界上所仅有,这也是中国文化软实力形成的一种特殊结构。但在现代社会还要讲跨文化,讲包容,才能发展文化软实力,中国文化才能对世界和平做出贡献。北京大学印度学研究中心主任王邦维教授持也认为,软实力不是靠枪炮打出来的,也不是完全用钱就能买到的,要加强“跨文化对话”,互相发现和学习对方的优点。现在的生活与国际社会紧密相连,包括经济、国际政治等等,在文化领域内如何建立良好的国际关系,是我们现在需要做的。清华大学人文学院肖鹰教授也认为,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不在于功夫熊猫或少林武功这些标签。软实力建设在于内功建设,将旅游环境、日常生活环境、大街小巷都提到我们本地居民自己认可的文明程度,那么软实力会通过众多来中国的旅客散发出去。北师大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主任李国英教授认为,提升我国软实力建设,使之达到与我国硬实力相匹配地位成为当今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是要根据现代社会的特点和需求,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转化成现代优秀文化的源头活水;同时加强不同文化间的对话与交流,以达到我国的国家软实力建设具有宏观的国际背景,同时国家软实力建设的成果又能影响全球文化发展的双重目的。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贾磊磊研究员认为,传统文化资源不能等同于文化软实力,传统文化资源一定要经过现代的转化、转型,通过这样的提升凝练之后才能变成一种力量。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向勇提出,文化软实力是全球化语境下文化安全的风险防范和国家利益的主动维护,我们对此也要关注。
跨文化对话与国家文化软实力同步建设对任何学科都是新课题,为此要强调多学科交叉研究。程正民教授认为,两部著作面对社会文化发展的重大问题,运用跨文化的视角和跨学科的方法,将理论、实践和历史三者紧密结合,进行创新性综合研究这是人文社科研究所希望达到的境界。在历史和现实基础上形成的理论实在、鲜活、具有指导意义,是可操作的。
跨文化对话与国家文化软实力同步建设的要义是教育。北师大资深教授王宁指出,教育要跟上。软实力是精神的问题,是头脑的创造,教育应该是第一的问题,是一个基础。让我们培养出来的人真正能够懂得自己的国家,真正知道自己国家的文化发展,这也是我们今天非常重要的问题。王邦维教授也认为,语言文字是软实力的基础,也是传播软实力的重要载体。王宁教授还强调,一个国家如果不重视自己的语言文字,发展文化就没有基础,又何来凝聚力?如果不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去和国外进行平等对话,何来影响力?汉语汉字对外的传播,最主要是去做高端的交流,通过高端,让汉语成为其他国家各级教育重要的第二语言,并且有更多的人去选学。没有语言文字,思想再好也传播不出去。
跨文化对话与国家文化软实力同步建设的根基在于民俗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洪大用教授指出,民俗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鲜明地体现出文化的特殊性、同情性和民生性,具有扩大文化影响力的很好基础。但目前民俗文化软实力还需加强建设,有影响力的民俗文化必须是元气十足、有着旺盛生命力的文化,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是找回民俗文化的魂魄,焕发民俗文化的风采。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张颐武教授指出,民俗是人民的记忆、日常生活的存在,软实力如何渗透到日常生活,民俗有很多日常生活化的东西。高端的文化如何打通到日常生活中,民俗文化在文化软实力中起到重要作用。与此同时,还要重视大众文化传播和互联网+,这种文化传播是润物细无声的。《光明日报》资深记者宫苏艺指出,从上世纪80年代的文化热到21世纪的文化软实力建设,这一历程反映了我国社会文化建设水平的提升和在世界新形势下阐释中国文明能力的增强。上个世纪80年代,我作为光明日报记者采访钟敬文先生,钟先生认为,中国民俗学“刚刚起步,还缺少过细的研究。”这就是当时中国民俗学的现状。如今《中国民俗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专论》首次将中国民俗文化建设纳入国家文化软实力总体发展战略研究的范畴,这是几十年前我采访钟敬文先生时完全无法想象的巨大发展。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所长尹虎彬研究员指出,建设中国民俗文化软实力,就要重视优秀民族民俗文化建设,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很多专家学者都认为,我国民俗文化建设的进程是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文化建设和国际化进程是联系在一起的,目前我国需要加强建设中国故事文化软实力、非遗文化软实力、节日文化软实力、民族民俗文化软实力和综合防灾减灾民俗文化软实力,这些都可以与互联网+的改革相结合,维护国家文化权利、文化多样性、社会认同和民族团结,
商务印书馆总经理于殿利编审提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不可能封闭进行,商务印书馆近年来翻译出版了一批外国文化战略研究著作,同时也发掘我国学者研究文化软实力的优秀著作予以出版,从双向着手,让出版界与国家社会文化重大需求联系得更加紧密。
会议最后,“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研究”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一川教授和北师大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副主任董晓萍教授代表课题组做了工作总结,并对今后高校人文社科各学科携手进行国家社会文化建设的前景做了展望。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成果《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研究》(上),王一川等著《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综论》;《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研究》(下),董晓萍著《中国民俗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专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年8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