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王邦维丨第一节 譬喻经、譬喻文学与譬喻师:文本怎么创造与传承?(一)

撰稿人:李亚妮

201793日下午,北京大学王邦维教授为北师大跨文化学研究生国际课程班授课,题目是《譬喻经、譬喻文学与譬喻师:文本怎么创造与传承?》,这是他在本期课程中开启的第一讲。课程由法国阿尔多瓦大学东方学系主任金丝燕教授与跨文化研究院院长董晓萍教授共同主持。

王邦维教授以譬喻经和譬喻文学为个案,娓娓道来,讲述了一个文本创造与传承的精彩故事,既有引经据典的学术规范,又有精妙绝伦的文本研究,大家听得津津有味。

在讲座中,王教授以问题导入,加以概念阐释,重点讲述文本在佛教经典传承中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传承。王教授认为,从文本的定义来看,佛教经典具有文本特征,从文本研究的视角来看佛教经典的传承具有重要学术价值;譬喻经在佛教经典中广泛存在和传承,在汉译佛经中也相当有代表性,这类佛经中往往有很多的故事,构成一种典型的故事框架,也更多地具有文学色彩,学术界往往称之为“譬喻文学”,具有譬喻的共同特征。王教授认为,这类佛教经典文本的传承与创造过程是一个很长很复杂的过程,受到的影响因素主要是结集、语言和部派。结集是佛教经典形成的过程中的第一件大事,也是佛教历史上的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是印度佛教文献流派分化的历史坐标。语言及语言的转换和翻译在佛教经典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佛经在古印度语内部的差异和非印度语的转换翻译中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金丝燕讲授和董晓萍教授分别做了精彩点评和对话。金丝燕教授从跨文化的角度,认为王教授谈到的佛经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与汪德迈先生对中国文字形成的研究形成良好对话。中国的文字是科学的,创造性的形成。它是世界上唯一的非自然语言,语义和语音不相连贯的语言。而印度语恰恰相反,是语义和语音紧密相连的自然语言。其次,金教授从研究方法的角度总结,认为王教授的研究方法与法国年鉴学派的方法有共通之处。

董晓萍教授从学科与学术传统谈起,从跨文化学研究框架的角度做了精彩点评。她认为,季羡林先生把从欧洲学到的语言学方法用到佛经的研究上,并由弟子继续传承和发扬。王邦维教授将理论方法和流派深入浅出地贯穿在自己的讲授之中,将西方的研究理论、方法结合在自己的佛经研究中,是从跨文化学视角对文本研究的范本。民俗学研究中对原创语言和原典的追溯、对最早时间的追溯和对最早国家的追溯的方法与东方文学和佛典文本的研究方法一脉相通。

大家在意犹未尽中期待下一讲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