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王宁丨语言文字与文本解读

撰稿人:赵芳媛

201794日上午,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王宁先生为跨文化学研究生国际课程班授课,题目为《语言文字与文本解读》。授课地点为在图书馆三层学术报告厅。北京师范大学跨文化研究院院长董晓萍教授主持讲座。法国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汪德迈教授、法国阿尔多瓦大学东方学系主任金丝燕教授、北师大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主任李国英教授和北师大跨文化研究院副院长李正荣教授出席本次讲座。

王宁先生本次授课的重要特点是,从跨文化学的视角,从文本的概念和原典释义切入,围绕汉字的基本规律、汉字文本的文体、语境和功能等特征,阐释中国语言文字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分析传承汉字文本的原理、机制和条件,并对当今全球化和网络信息化背景下汉字文化的维护与发展做了展望。

王宁先生梳理了文字、语言、言语、文学、文体的关系,从语言学、历史学、文艺学、地理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视角,解释汉字文本演变的历程和应用的规律,指出“文本”是具有语境、能够解读的言语材料,在跨文化领域,最为重要则是语言文字的解读。

王宁先生认为语义的社会性、经验性、民族性、系统性,决定了文本意义的客观性与主观性问题:语义的社会性与系统性,决定了文本的客观性,亦即解读的可能性;语义的经验性、言语在语境中的有限转换,决定了文本的主观性和作者思想理解的相对性;语言的共通性,则决定了双语文本可以对译,然而语义的民族性却决定了对译的艰难。黄侃先生对“小学”认识、《文心雕龙·知音》中对理解的客观性的讨论,阐说语言文字在客观解读文本时的重要性。如,通过分析《孔雀东南飞》:“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注:“报府,即赴府。”以“赴”释“报”反映出来的急促义与主人翁命运的关系;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清张燮注:“新,添。”张燮通过注释来反映他对孟诗中感情的理解,就说明语言文字的客观性在解读文本情节、分析文意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又

王宁先生指出解读汉语的文本,一定要了解汉语的特点。一个民族的情怀、思想、审美中有其民族语言文字的独特性。汉语以意义为中心,其语法规则缺乏明显的标志;汉语是单音节的语素语,是词根语,其韵律可以冲击一切结构;词汇增长与再生的三个阶段——原生、孳生、合成使文言与白话紧密衔接;汉字直接参与语言的结构和演变。在解读文本时,如果忽略汉语汉字的特点,就会丢失审美能力、思维能力、理解力和解释力,所以认识语言的特点才会理解语言文字和文本解释的作用。

王宁先生的授课结束后,汪德迈先生和金丝燕教授分别进行了评议。汪德迈先生认为王宁先生对中西方在逻辑、语言、文化方面的不同有着非常清晰的认识,并指出语言的两种功能——交流功能和思维功能是完全不一样的。金丝燕教授认为,王先生的授课语言干净,体现出思想干净,由此可以理解作为学者的以德配位和精进意。王宁先生重新赋予中国阐释学的意义,中国文字特殊的占卜起源和非自然语言的特性,包括“汉字直接参与语言的结构和演变”,还有汪老所指出的“语言和思想的关系”金丝燕教授强调,跨文化学的研究,不是重叠、加减法、比较法,而是不局限、满足于专业精深,专业精深是出发点。何为观、何为思辨,则要看专业精深度和进行精深研究学者的抽象力、问题框架架构能力和相应度。在座学员百余人对王先生的授课反响热烈,师生对话与互动积极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