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期的跨文化学研究生教育

后疫情时期的跨文化学研究生教育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民间文化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跨文化研究院举行2020

                   秋季学期研究生开学教育网络视频会议

 

 

2020929日,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民间文化研究所与北京师范大学跨文化研究院举行2020年秋季学期研究生开学教育网络视频会,会议按例首先观看北师大民俗学重点学科传统教育电视片《中国民俗学之父钟敬文教授》,然后正式开会。北师大中国民间文化研究所所长、北师大跨文化研究院院长董晓萍教授主持会议。全所(院)师生21人与会。

北师大跨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李正荣教授代表全体教师做《新学期致辞》。他认为,我国在2020年取得了抗击新冠疫情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这场斗争用毛主席诗词《送瘟神》概括恰逢其意。在这场世界性的疫情大流行中,我国高校同学的成长,用这首毛主席诗词概括极有深意。我国的白衣天使、建筑工人、广大农民、快递员、教育工作者和青年学子们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抗疫斗争,团结获胜,用这首毛主席诗词中的“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来描绘无比壮美。还有,昔日诗词中的“红雨”和“青山”,在中国现代化的全局部署中,化为战胜瘟疫的春潮和桥梁”,反映了时代在变化,国家在前进。当然,瘟疫就是瘟疫,天庭的牛郎过问瘟神之事也恐慌;从华佗到皇室,中国古代面对瘟疫“无奈小虫何”的神话很多。然而,今天中国抗疫取得重大胜利,瘟疫走了,我们的新生如约回到北师大报到,庆贺之时,再次诵读毛主席这首《送瘟神》,还有感谢我国的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和科技进步等诸多优势。现在我们要在钟敬文先生创立的北师大民俗学高等教育基地上,一起“纸船明烛照天烧”,专心投入专业学习,努力,用功,不辜负这个来之不易的岁月。李正荣教授对疫情重大事件的深入思考和面向未来的诗性语言,在师生中引起强烈共鸣。

(图片编制/赖彦斌)

接下来由分工负责不同工作的教师介绍新学期工作和指导要求。研究生辅导员史玲玲老师重点讲《研究生思想学风与教学科研管理要求》,希望研究生从2020年抗疫事件中学习,在新学期中遵守校院规定,在导师的指导下,做好学习规划。要有社会立场和人文情怀,面对社会风险和公共危机,学会从社会角度考虑人生,在社会文化的宏观视野下学习成长。硕士研究生导师赖彦斌老师介绍《跨文化网络学习资源与网络安全管理》,对研究生利用跨文化研究院网站、跨文化对话网站和跨文化学微信公众号的必要性、方法与加强网络安全管理的要求等都做了说明,希望研究生充分利用中外师资团队多年积累的跨文化学研究成果,全面提高学习能力和使用多样化学术资源的能力。跨文化研究院办公室吕红峰博士讲解《跨文化书库的查询利用与借阅方法》,介绍跨文化书库的藏书特色、结构和多语种藏书的价值,以及数字化利用的途径。各位教师准备认真,要求具体,对研究生迅速进入新学期学习起到引路作用。

研究生代表接着发言,从学习者的角度,总结在疫情中隔离在家参与抗疫斗争的社会实践和坚持学习的心得体会。卫冕代表硕博连读的新生发言,题目是《从湖北抗疫家乡到返回母校的新学期计划》。她在家乡湖北,母亲是医务工作者,她比其他同学更直接和更深刻地感受到疫情对人们带来的影响和全国人民战胜疫情的信心和决心。她感谢导师在疫情期间的无私帮助,介绍了在新学期抓紧学习的决心和学习计划。石鸿雁代表硕士生发言,题目是《在疫情中坚持学习、在疫情后继续努力》,她在疫情期间没有回老家,而是留在北京亲戚家学习,参与导师组织的“延期开学不停课”微信群讨论,每日阅读导师选编的跨文化战“疫”手机版学习材料,撰写读后体会,了解中国抗疫经验在世界疫情大氛围中的重要意义;二是在导师指导下进行毕业论文的学术史和资料分析的训练,已完成部分初稿的撰写,下面将在新学期继续努力,按时完成论文写作计划。博士生代表徐令缘做了题为《在博士生冲刺阶段》的发言,她博士学位论文已进入开题后阶段,她谈到“冲刺”的最大体会是建立研究对象与材料之间的系统性联系,也要注意掌握运用材料的分寸和局限等。徐令缘也谈到在导师指导下参加“延期开学不停课”微信群讨论中的收获,谈到研究生学习的重要环节是保持与导师的密切联系与沟通。三位同学从不同角度对研究生开题前、开题后和冲刺前各阶段容易碰到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对解决问题的方案提出了个人建议,其总结都有启发性。

董晓萍教授以《后疫情时期的跨文化教育》为题做了会议总结,主要根据跨文化方向研究生学习的特点,简要讲三点:1)惊奇思维。它的理论来源是古希腊哲学,将惊奇思维视为发展学问的途径,其学说延续至后世。在诸多现代学科中,跨文化学是从惊奇思维开始的,但它在现代社会中也有两个相反的发展方向:一是单边主义,二是多边主义。跨文化学坚持多边主义。具体到研究生的学习也有两个方向:一是始于惊奇,知难而退;二是由惊奇而热爱,由热爱而探索,在热爱和探索中敏于惊奇,成为创新者。2)未来思维。它反思哲学与社会学的“文化”、“身份”的概念,了解文化归属感的作用,发现中国经验和亚洲文化的集体主义文化的出口。它审视文化交际学或文化传播学的“文化混血”的概念,认为差异文化是一种新型的建设性文化。它提升人类学的“他者”的概念,了解“他者”不等于“敌人”,提倡构建“对话”的思想框架。它在跨文化还是战争的选项中,思考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跨文化思维代表人类思维的未来。3)内省思维。前述惊奇思维来源于西方,而中国古代讲弱性哲学,提倡“内省”。中国人完成人生经历和战胜重大灾难的思维方式是“内省”。陈越光先生疫情期间写给跨文化学研究生的寄语就是对“内省”思维的阐释。“内省”是中国人和平性格的基因。中国人容易接受通过提升自我、攻坚克难,获得对外部影响力的思想,相信彼此扶助、万物相生的可能性。“内省”亦即叶嘉莹先生在今年南开大学秋季开学典礼上讲的“弱德之美”。“内省”的反义词是“甩锅”。“内省”成就伟大,“甩锅”自取失败。研究生应了解以上三种思维,学会成长,争取进步。

北师大中国民间文化研究所与北师大跨文化研究院是研究生培养单位,每年春秋两季的学期之始都会举行开学教育会,温习学科传统,开展新学期教育,坚持培养研究生的严谨科学精神,强调质量意识。今年由于疫情原因,根据学校规定,将开学教育会改为线上举行,全体教师为这次会议做了近一个月的精心准备,研究生们纷纷表示收获满满。

 

                                                                                                                                            202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