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助教报道丨西部支教路易萨教授第三讲

路易萨教授《欧洲汉学发展简史——从意大利汉学家马国贤谈起》

    ——青海师大文学院跨文化中国学研究方法论第三讲

 

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助教  李佳欣

 

2022326日,意大利萨兰托大学路易萨(Luisa Prudentino)教授为青海师范大学文学院师生授课,题目是《欧洲汉学发展简史——从意大利汉学家马国贤谈起》。这是青海师大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跨文化中国学研究方法论研究生课程的第三讲,前两次分别由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王宁先生和法国阿尔多瓦大学金丝燕教授主讲。青海师范大学文学院全体研究生和部分教师、青海师大高科院研究人员、北京师范大学部分师生参加了听讲,课程主持人为青海师大文学院副院长刘晓林教授。

刘晓林副院长首先代表青海师大文学院师生向路易萨教授表示欢迎和感谢,接着路易萨教授开讲。

路易萨教授将欧洲汉学分为了“想象的汉学”、“宗教的汉学”和“科学的汉学”三阶段,在此框架内梳理学术史。她指出,“想象的汉学”,“用自我文化的语言、兴趣和观念,想象他者的文化,并进行描述”,这一阶段的代表人物,是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Marco Polo),《马可·波罗游记》掀开了欧洲认识中国的序幕,也成为了“想象的汉学”时期的重要文本。“宗教的汉学”,“在西方基督教背景下接触、观察和解释中国文化,有时也借用中国文化的非宗教概念,对西方基督教教义进行补充性的解释”,这一阶段的代表人物是利玛窦(Matteo Ricci),利玛窦在中国与徐光启的友谊与合作成就了彼此。“科学的汉学”,“指在高校设立汉语教习,开展汉语教学,培养汉学人才”,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是意大利那不勒斯东方学院的奠基人马国贤(Matteo Ripa)。马国贤的工作有三个意义,一是他在中国朝廷和西方教会之间的关系紧张时恢复和保持了中西世界的联系;二是他将在中国培养的人才带回意大利,让这些中国人在意大利毕业后再返回中国,做中西交流的使者;三是他在那不勒斯大学建立了欧洲汉语教学的最早基地。

课后,刘晓林副院长做了总结。青海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李国英教授和北京师范大学董晓萍教授与路易萨教授做了现场交流。

路易萨教授毕业于意大利那不勒斯大学东方学院(Universitàdegli Studi di Napoli L'Orientale),在欧洲汉学史和中国电影史领域均有建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