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民间文化研究所暨北师大跨文化研究院
2023年跨文化学方向硕士生4人通过答辩
近期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民间文化研究所暨北师大跨文化研究院完成跨文化学方向4人硕士学位论文答辩,答辩硕士生:2020级吴凡、杜倩、张意敏、刘俏含。答辩时间:2023年5月28日,答辩地点: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5049会议室。
硕士生张意敏,硕士学位论文题目《论福斯塔夫式背景的广场言语体裁问题》,指导教师:李正荣教授。答辩委员会成员3人,包括北京师范大学郭必恒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史玲玲讲师和赖彦斌高级工程师。答辩委员会主席由郭必恒教授担任。论文有跨文化视野,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经典命题,结合巴赫金话语体裁理论,对“福斯塔夫式背景”这个经典命题进行了不同以往的创新探索。问题意识明确、材料充分、注重文本分析,不乏个人新见,结论具有一定的说服力。
硕士生吴凡,硕士学位论文题目《丰台机务段“毛泽东号”机车新闻文本研究——铁路行业现代转型的制度和文化机制》,指导教师:史玲玲讲师。答辩委员会成员3人,包括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李正荣教授、北京语言大学舒燕副教授、北师大赖彦斌高级工程师。答辩委员会主席由李正荣教授担任。论文以北京市丰台区革命老区的先进列车机务段典型“毛泽东号”机车组为个案,运用民俗学和社会学结合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个案中的铁路行业民俗现象与当代变迁,重点使用“毛泽东号”机车组历史以来积累较为丰富的新闻报道资料,结合北京丰台铁路机务段档案分析,也使用作者个人的田野访谈资料,开展比较细致和切实的文本分析,同时指出铁路行业现代设备改革、行业操作制度改革和组织机构改革对交通民俗的影响,对其中的技术与人文、社会关系与行业民俗、交通民俗与交通行业制度等复杂关系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讨论。选题有创意,也有明显的社会现实意义。论文结构完整,资料充分,有个人新见,结论平实。
硕士生刘俏含,硕士学位论文题目《青海民间故事研究——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角度切入》,指导教师:赖彦斌高级工程师。答辩委员会成员3人,包括北京师范大学郭必恒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李正荣教授和史玲玲讲师。答辩委员会主席由郭必恒教授担任。论文以近年北师大西部支教对象青海省的省卷本故事为研究对象,对这个西部多民族省份的传统故事资料进行全本考察,主要使用民间文艺学理论,采用我国跨文化研究包括国内多民族世代友好相处和多元交流的观点,对该省卷本所收录多民族故事的分类、主题、类型和共享特征,进行了有层次、有重点的分析。选题有学术价值,也有社会现实意义。论文结构合理、资料完整、符合学术规范,提出个人新见,结论有一定说服力。
硕士生杜倩,硕士学位论文题目《日常生活中的健身消费实践研究——健身消费转型与民俗生活变迁》,指导教师:史玲玲讲师。答辩委员会成员3人,包括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李正荣教授、北京语言大学舒燕副教授、北师大赖彦斌高级工程师。答辩委员会主席由李正荣教授担任。论文具有很好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主要针对当代市民社区日常健身消费现象,开展民俗学与社会学的交叉研究,使用对健身房和社区广场的田野调查资料,结合地方文献,从生产和消费两个环节切入,分析改革开放后几十年来,市民日常健身观念、健身消费类型、个体消费现象,观察健身社会消费变迁其与传统民俗体育竞技观念的联系、差异与变迁趋势,指出这些变化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作者的调查工作细致,论文结构完整、资料充分,结论允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