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研究生通识课程“跨文化中国学研究方法论”

毛学荣、史培军《西部高校如何走好高质量跨越发展路》

《中国教育报》,《高教周刊》专栏,2021315日第5版。


网址: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1-03/15/content_591437.htm


新闻稿


毛学荣、史培军《西部高校如何走好高质量跨越发展路》

中国教育报》,《高教周刊》专栏,2021315日第5版。


青海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教授何晓明在综合实验楼A

光学实验室为本科生讲授分光仪的调节和使用。黄晶 摄


访谈嘉宾:青海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毛学荣 青海师范大学校长 史培军


   实现国家重点研发项目领域的突破;实现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的突破;2020年获批科研经费较2019年增长49%,实现六连增;成为全省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数量最多的高校……近年来,作为一所西部欠发达地区高校,青海师范大学相较同地区同类高校而言,表现堪称亮眼。

   这些的突破、增长最多,究竟是如何实现的?日前,本报记者专访青海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毛学荣、校长史培军,试图探问西部高校实现高质量跨越发展的具体路径。


1. 在对口支援支撑下持续向好发展


   对口支援工作既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也是一个援受双方发展共建、合作共赢、成果共享的巨大平台。


   记者:近年来,尤其是2018年以来,对口支援高校对青海师范大学起到了重要的帮扶作用,成为学校发展的助推器。您如何看待对口支援与发挥学校主动性之间的关系?


   毛学荣:进入新世纪,得益于国家教育援青”“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等重大战略决策,学校发展迈上了快车道。

   教育部批准由北京师范大学领衔,山东大学、兰州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部属高校团队式对口支援我校。2018年以来,我校又先后与首都师范大学、北京体育大学、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南京信息科技大学、云南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等8所高校签订合作共建协议,初步构建了4+8的对口支援与合作共建发展新格局,助推学校实现了新发展、新跨越。

   各高校的全方位帮扶下,我校事业发展呈现出持续向上向好的态势。

   一系列的数据对比,可以显示我校在对口支援中获得的红利:一是学校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例如,在2020年中国软科排名中,我校较2019年跃升118位。

   二是学科专业建设取得新突破。在各高校的大力支持下,我校获批中国史和地理学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成为青海省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数量最多的高校;获批9个国家一流和7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3个师范专业顺利通过教育部二级认证。

   三是人才队伍建设实现创新发展。各支援高校15名教授和两个团队入选青海省高端创新创业人才项目,56名教授被聘为我校讲座、客座教授,23名教授被聘为博士生导师,百余名优秀专家学者开展了名师青海行活动。我校78名青年骨干教师在支援高校攻读博士学位,17名优秀学科带头人被各支援高校聘为兼职博导,近百名管理人员和教师赴各支援高校进修学习,学校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和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四是科研成果成绩喜人。在各高校的积极参与下,学校2020年度获批科研经费较2019年增长49%,实现六连增公共文化服务装备研发及应用示范获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实现学校在国家重点研发项目领域的突破。先后获批教育部国家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实验基地等多个国家级优质平台。获批建设省部共建藏语智能信息处理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实现了学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的突破。获批国家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青海基地,青藏科考综合服务保障系统APP投入使用,国家青藏高原数据中心青海分中心落户学校,挂牌成立高原应急培训基地,列入应急管理部和青海省十四五规划重大项目,学校服务地方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提高。

   对口支援工作既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也是一个援受双方发展共建、合作共赢、成果共享的巨大平台。

   一方面,援助高校从人、财、物上给予了青海师范大学全方位的帮助,在管理服务、教育教学、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进行大力帮扶,助推青海师范大学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我个人感触最深的是,北京师范大学等对口支援高校把青海师范大学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来办,但有所求,必有所应。

   另一方面,对口支援工作也是一个取长补短、创新发展的新渠道。援助高校拥有强大的智力资源,受援高校所在区域虽然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但待开发、利用的资源相对丰富,这些都是对口支援工作由输血造血转变的重要基础。我举一个最直观的例子:北京师范大学携手青海师范大学与合作单位共同完成的青海生态环境价值评估及大生态产业发展综合研究成果被青海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评为国际领先水平,合作研究成果分别获青海省20182019年度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


2. 坚持高质量师范教育主责主业


   为青藏高原地区、西部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培养高质量师资的初心与使命没有变,也不会变。


   记者:近年来,学校围绕国家和青海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优化调整专业结构。学校专业结构的调整,与自身的办学定位是否相符?


   毛学荣:在不同的发展时期,我校对办学定位和专业结构进行了不断优化和调整,但始终坚持办好高质量师范教育的主责主业。我们坚持为青藏高原地区、西部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培养高质量师资的初心与使命没有变,也不会变。我校现有本科专业60个,其中师范类专业涵盖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经济学、法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9个学科门类,基本形成了以教师教育为特色、以文理基础学科为主体,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的综合性学科、专业结构与布局。


   史培军:十三五期间,我校师范生招生人数逐年增加,目前已占全校学生的44%2020年,师范生招生比例已达到49%十四五期间,师范生的比例将达到60%左右。

   从专业布局上看,我校的专业设置呈现三大鲜明特点。

   一是凸显师范教育定位。主动适应教育现代化对教师队伍的新要求,高举师范教育大旗,坚持将教师教育特色作为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根本。

   二是突出基础教育师资需要。对接基础教育改革需求,创新教师教育模式,分类推进卓越中学、小学、幼儿园教师培养,致力于青海省和青藏高原地区的基础教育。据统计,在青海省基础教育专任教师中,我校毕业生占34.04%;义务教育阶段专任教师中,我校毕业生占37.47%;中学阶段专任教师中,我校毕业生占50.79%;全省60%的省级骨干教师由我校培养。

   三是突出民族教育。创新民族教育教师教育模式,加强民族学生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学习和应用能力。以获批的教育部国家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实验基地、国家民委双语人才培训基地为平台,积极打造西部地区民族教育人才培养高地,着力提升学校服务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和能力。


3. 办好两个致力提升综合影响力


   为青藏高原和中国乃至世界的高原科学研究与可持续发展事业提供高质量的科研创新驱动和人才智力支撑


   记者:2018年以来,学校注重办好两个,以提升学校的综合影响力——一是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二是两弹一星精神研究院。能否谈一谈,这两个与提升学校综合影响力的关系?


   史培军:201810月青海省人民政府和北京师范大学成立了青海省人民政府北京师范大学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高科院),成为青海师范大学加快高质量发展的新平台和新引擎。高科院吸纳了省内外31家科研机构、高校、政府部门,组建了48支高水平的科研团队,形成了以国内外优势研究力量引领带动和培育青海师范大学科研队伍、人才梯队的新机制。连续两届高科院高层论坛的举办,聚焦高原教育、高原历史与文化、高原资源环境等8个研究领域,影响广泛。高科院的科研创新平台和人才高地,为学校重大科研项目研究和相关学科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在高科院的大力推进下,学校连续获得国家级、省部级重大项目,引领作用凸显。

   高科院的成立与发展,体现了新时期教育援青”“科技援青战略的巨大效应,和青海省委省政府对高等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目前,高科院作为智库、平台和高地的功能初步形成。今后,高科院还将为青海省科技创新事业、青海师范大学的快速发展,为青藏高原和中国乃至世界的高原科学研究与可持续发展事业提供高质量的科研创新驱动和人才智力支撑,为地方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毛学荣:上世纪60年代,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相继在青海的金银滩草原研制成功。两弹一星成为了青海独特的人文历史标志,也凝聚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两弹一星精神。

   新时代需要新担当与新作为。我们成立两弹一星精神研究院,吸纳28家理事单位和43名理事,目的在于打造国内两弹一星精神研究的高水平学术研究基地、思政教育基地和文化宣传基地,充分发挥高端引领效应。同时,我们以此为基础,积极打造思想政治教育新品牌,不断推动两弹一星精神教育进校园、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4. 牢牢把握十四五重要战略机遇期


   深入研究高原地区、青海省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不断提升服务全省乃至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


   记者:据悉,《青海师范大学十四五发展规划》已经制定完成。能否简要介绍一下规划的新特点,以及学校将如何在对口支援高校的支持下开展下一步工作?


   毛学荣:十四五时期是我校面向新时代加快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从总体上看,我校的十四五发展规划呈现出两聚焦、两注重的新特点。

   聚焦新时代,主动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主动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和青海省发展战略,科学确定十四五学校事业发展的目标,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

  聚焦师范教育主责主业。未来5年,学校将坚持教师教育特色和优势,将师范教育作为立校之本,力争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

   更加注重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将以国家一流学科、专业和课程建设为核心,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计划、优质课程体系建设计划,夯实高质量教学与高水平科研创新的基础,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更加注重社会服务能力。学校深入对接国家、青海省发展战略,集中科研优势资源,围绕高原科学、民族地区文化、教师教育特色培育研究方向和科研团队,深入研究高原地区、青海省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不断提升服务全省乃至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


   史培军:十四五期间,在对口支援高校和合作共建高校的帮扶与指导下,我校将重点谋划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拓展1+N组团式对口支援新格局。充分发挥组团式帮扶优势作用,强化学校、院系、学科、专业、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等一对一的深度合作,促进双向交流纵深发展,进一步提高援建工作质效。

   二是依托对口援青构架帮扶新模式。加强与对口援青的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山东6省市对接,全面落实提高人才智力支援精准度”“共建科技创新和产业孵化平台等项目内容,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力。

   三是促进学科特色新发展。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探索建设符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适应区域发展的交叉融合型新文科专业。到十四五末,初步形成与高原地区、西部地区、青海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布局结构合理,教师教育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新的学科体系。

   四是培育科研发展新动能。完善科研绩效奖励和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政策,激发师生的创新动力。力争在承担国家、地方重大教育与科研任务和产出具有重要影响的原创性科研成果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完善重点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和基地的建设与管理,以科研发展为突破口,实现发展共建、合作共赢、成果共享。

   五是开辟人才聚集新局面。创新人才工作机制,采取引培并举的原则,不求所有和所在,只求所为和所长,打造一流学科团队,从对口支援高校和全国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学术领军人物,形成引培共聚的人才新格局。

   六是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新举措。实施德育铸魂计划、智育强能计划、体育健身计划、美育浸润计划和劳动淬炼计划等五育融合发展计划,努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网址: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1-03/15/content_5914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