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6日的课程以“跨文化汉语汉字教学研究”为主题,分为三个部分进行。参加听讲的有:全体学员,文学院古代汉语研究所师生、中国民间文化研究所师生和校汉语文化学院的教师等。
第一部分,由法国教育部荣誉汉学总督白乐桑教授主讲,题目为《对外汉语在法国与中国:换位思考重新审视一路交汇的历程》,王宁先生主持,汪德迈先生、金丝燕教授、董晓萍教授、李国英教授、王立军教授、齐元涛教授出席。白乐桑教授从法国汉语教学史讲起,认为学科的历史承载着教益,探讨中法两国对外汉语学科发展中既依存、互赖又独立的关系对学科认识有重要意义。从跨文化的视角来看,法国与中国对于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的教育背景与传统有着显著区别,采用换位思考有助于提高教学能力,增进反思。梳理法国汉语研究与教学史,马若瑟神父及其《中国语言札记》、法兰西学院创设“汉文与鞑靼文、满文语言文学教授席位”、“东语”和里昂大学创设中文课程、在中等教育中创设正规的汉语教学、中文专业的CAPES(师资认证会考)和基础教育汉语教学大纲的创立都是重要的里程碑式事件。白乐桑教授认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中仍有许多问题等待着未来更多的讨论,包括:如何在汉语教材和汉语测试中体现中文的独特性?汉语教学中有多少语言教学单位?如何将“经济原则”应用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等等。在讲解过程中,白乐桑教授将理论与教学实践有机紧密结合,为国际汉语教学提供了人性化有高效率的教育理念、思路和技巧,也对中文专业的研究生反观中文语言的特征有着极大启发。
第二部分的主讲人是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语言学会副会长王宁先生,她讲座的题目是《跨文化背景下的汉字教学》。古代汉语研究所所长齐元涛教授主持,汪德迈先生、白乐桑教授、金丝燕教授、董晓萍教授、李国英教授、王立军教授出席。王宁教授在讲座中指出,汉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跨文化交流,其原则为“以各自的文化优势互相对话,在保持自我的前提下,学习和吸纳对方的文化优势”。汉语教学需要关注汉语自身的特点,作为重意义的词根语,汉语将西方语言用词法和句法表达的意义和内涵都蕴含在词义里,因此汉语教学与学习应当注重词汇的积累和意义的理解。汉语教学独特的教学法,应当是将汉字作为重要的教学要素的教学法,汉字的字理是链接词汇教学的纽带。王宁先生提倡高效率低“成本”的教学法,既按照汉字结构的历史和规律分析汉字的字理,建构汉字构形与构意的系统。在具体教学指导中,王宁先生提出初期积累字的概念,并阐述了初期积累字的挑选标准和原则。
第三部分是“中西汉字汉语教学的对话交流”座谈会,晚饭后6点半至8点半举行。主持人为齐元涛教授,王宁先生、白乐桑教授、金丝燕教授、董晓萍教授、李国英教授、王立军教授出席。在座谈会中,白乐桑教授与中国对外汉语教学一线教师深入探讨了当前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与困境,并根据自己的研究及教学经验提出了极有建设性的解决意见。白乐桑教授认为,在国际汉语教学中用目的语既中文教学具有重要意义,但母语作为对照工具语言,能够帮助初级语言学习者加深记忆,区分已知和未知。语言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交际,语言学习同时能够帮助学习者了解文化,培养思维分析能力,因此学习者的学习思路应该得到重视,通过对语言内部逻辑的讲解、分析与练习,学生的思维能力将得到锻炼,也会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王宁先生在对话中表明,教材的编写与教学材料的选择应当注重汉语的审美价值。同时,王宁先生认为应当提倡汉语本位教学法,重视古汉语教学。科学的国际汉语教学理念,应当是立足于汉语的一种教学,而不是翻译式理念,用别人的语言来衡量自己的语言。
两位教授的精彩发言为汉语教学提供了新的教学理念和传统语言文化学术资源,本次座谈会成为一次中法汉语教学研究领域的巅峰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