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与思想: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与法国汉学的巅峰对话
撰稿人:谢开来
2017年9月4日,是北师大跨文化国际课程班的第四天。本日的课程在图书馆三楼报告厅进行,由法兰西学院通讯院士、法国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教授汪德迈和北师大跨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文学院资深教授王宁先生分别主讲。
课程围绕着两个主题进行:一是汉语言文字与文本内涵之间的密切关系;一是中国古代生产方式与社会性质。两位先生的讲授既深入浅出,又相互呼应,不仅展现了各自精深的专业学识,更凸显了跨文化对话丰富的学术创造力和发展空间。北师大跨文化研究院院长董晓萍教授和法国阿尔多瓦大学东方学系主任金丝燕教授共同主持了讲座。北师大文学院的李国英教授和李正荣教授出席了讲座。
上午九点,王宁先生的讲授正式开始。主持人董晓萍教授介绍了王宁先生的治学成就与特点,指出,王宁先生师承陆宗达先生,在汉语言文字学上拥有极其深厚的造诣。她是上世纪50年代传统语言文字学进入新中国高等教育领域并在研究生制度下获得培养的第一代学者,并长期成为该领域的领军人物;她和钟敬文先生、启功先生密切合作,在北师大三大传统学科民俗学、传统语言文字学和古代文献学中间提倡综合研究,是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师大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的首任主任;她是在传统语言文字学领域开展数字化平台建设开创者,她也是将传统语言文字学转向跨文化学的第一人。王宁先生今天的讲座题目是《语言文字与文本解读》。她紧扣“文本、主体性和多元文化”的主题,从文本的概念和可解读性切入,强调必须充分了解汉字饱满的语义,才能很好地处理文本意义客观性和主观性的关系,从而解读出汉语文本丰富的内涵。
汪德迈先生和金丝燕教授对王宁先生的讲座进行了精彩讲评。汪德迈先生指出,语言有两种不同的功能,一种是思维功能,一种是交流功能。在中国,文言和白话分开,文言用以思维,白话用于交流。这是和西方语言完全不同的传统。王宁先生将上述问题讲得非常清楚,我们都应该学习她的方法。金丝燕教授在评议中谈到三点:一是王宁先生的授课语言干净,反映她思维的干净,可由此理解学者的以德配位和精进;二是认为讲座内容涉及了汉字的占卜起源和非自然语言的特性,重新赋予了中国阐释学的意义;三是跨文化研究应从专业的精深出发,解决何以观和何以思辨的问题,这取决于学者的精深程度、抽象能力、问题框架的架构能力三者和合相应的程度。
中午十二点半,联合国和平大使法宝博士结束了在北师大的讲学,与跨文化学国际课程班的各位师生道别,返回法国。
下午两点半,法兰西通讯院士汪德迈先生的讲座开始。讲座题为《所谓亚细亚生产方式与古代中国社会生产真正的特殊性》。他介绍了自己倾五十余年之力的研究成果,其核心思想是:中国社会是物质生产与非物质生产并行的双重生产方式。中国是长期奉行礼仪制度与儒士主义的国家,非物质资本的社会关系的地位,高于物质资本的社会关系,这种意识形态长期占统治地位,决定了中国社会性质的特殊性。
金丝燕教授认为,从汪德迈先生的讲座,到王宁先生的讲座,都再次印证了跨文化对话对研究方法的期待,即以精深为起点和动力,开始何以观和何以思辨的研究历程。但这并不意味着要保护文明的贞洁。追求文明的纯粹,就意味着文明毁灭的开始。文化的杂交,是文明延续的保证。问题是杂的程度,以及如何创造相遇和思辨灵感的环境。金教授还指出,对于研究者而言,警觉性是时刻的和必须的。它能够通过问题框架生动地体现出来。
王宁先生和汪德迈先生的两场讲座,是中法学术大师的巅峰对话。在座各位听得兴趣盎然,反映热烈。他们纷纷提出自己的问题,如商人精神和儒家思想的关系是怎样的,机器翻译到底能做到什么,中国法律制度在社会生产中有什么作用,中国的形而上和形而下观念是否使用了同一套逻辑,等等。两位先生各依所长,耐心作答,让学员收获丰厚。
晚上七点到八点,北师大文学院古代汉语研究所周晓文教授对中华字库工程版刻楷体字书汉字整理国家重大项目进行了介绍。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由此了解了许多中国传统汉语言文字学与计算机科学结合之后产生的当代技术和最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