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丝燕、王邦维两教授合作演绎汉译佛典文本研究要点
撰稿人:谢开来
2017年9月5日,北师大跨文化学国际课程班进入第五天。本日的课程由法国阿尔多瓦大学东方学系主任金丝燕教授和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主任王邦维教授分别讲授。北师大跨文化研究院院长董晓萍教授主持了本日的讲座并进行了点评。
9:00至11:30,金丝燕教授在北师大文学院5049会议室授课,题为《初期佛经汉译对中古汉语的影响——以〈大本经〉和〈游行经〉为例》。
本次讲座是金丝燕教授在跨文化学研究生国际课程班的首讲。她从文化转场和接受视野的问题框架出发,运用扎实的多语能力和深厚的理论功底,在佛经多语翻译和多版本经文比对工作的基础上,围绕汉译佛教术语的词汇音节和翻译方式,揭示了汉译佛经的语言特点和跨文化特性,由此提出了早期汉译佛经对中古汉语产生影响的可能性和路径。
董晓萍教授认为,金丝燕教授的讲座展现了深厚的语言功底和丰富的理论学识。她的研究是理论视野上走到最远和在材料解读上拉到最近结合的结果。听讲学员折服于这种扎实细密的研究,纷纷就汉译佛经的材料保存、文献流传、以及翻译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等方面进行提问,现场学术气氛浓厚。
下午2:30至5:30,王邦维教授在北师大文学院5049会议室进行了题为《譬喻经、譬喻文学与譬喻师:文本怎么创造与传承》的讲座。本次讲座是他9月3日上午讲座的延续。在今天的课程中,他主要讲了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佛教部派对佛教文本传承的影响;二是佛教经典中存在的互文性特点及多元主体;三是譬喻师的身份和譬喻师传统的形成史;四是譬喻文学的文本怎样通过口头、抄写和表演等方式;五是中国与印度在譬喻文学上的互动。
董晓萍教授认为王邦维教授今天的讲座重点有三。一是应该把握住其中的学术史问题,包括钟敬文先生开创的北师大民俗学与季羡林先生开创的北大东方文学之间的交流史,以及冉刻教授、孔博教授、金丝燕教授和法宝博士等人在来往于欧洲学术网络和中国学术网络时,对文本和互文性等问题的共同重视。二是王教授极为丰富地展示了他的研究世界。他的问题框架、概念、论证、逻辑、思考,掌握分寸,都是非常耐人寻味值得学习的。三是跨文化必须有跨语言的决心和能力。王邦维教授和金丝燕教授在精通多门语言基础上进行的精深研究,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多语能力在跨文化研究中的重要性。
爱沙尼亚塔尔图大学爱沙尼亚语与比较民俗学系于鲁·瓦尔克(Ülo Valk)教授今日凌晨抵京,将很快投入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