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史大讲堂走进北师大校园
2017年9月18日下午,北京师范大学跨文化学研究生国际课程班进入新的时间点——“中国科学技术史”专题。本专题同时也是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主办的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史大讲堂“走进校园”系列·北京师范大学专场第四十四讲。讲座由北京师范大学跨文化研究院院长董晓萍教授主持,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所长韩琦研究员做学术报告,题目为《从凡尔赛到紫禁城:康熙时代中国和法国的科学交流》。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助理关晓武研究员,科研处彭冬玲处长和王莹女士出席讲座。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等在京高校与科研院所师生,以及华东师范大学、黑龙江大学、龙岩师范等地方院校研究生、访问学者参加听讲。
董晓萍教授对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史大讲堂进入北京师范大学表示热烈欢迎。她回顾说,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国家重点学科与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之间有二十余年的学术合作,钟敬文先生主编《民俗学概论》中“第八章 民间科学技术”特邀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华觉民先生及其团队撰写,近年来科学史所还参与了北师大在“技术民俗学”人才培养工作,希望前辈开创的学术传统继续得到发扬。
关晓武研究员代表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致辞。他谈到,北京师范大学作为一所百年学府,大师先贤云集,其中钟敬文先生所带领的团队在民俗文化研究上取得了突出成就,近年来,在董晓萍教授带领下又在数字民俗学、跨文化民俗学等方向上进行新的探索。他还回应了民俗学与科学技术史两个专业之间的学术往来,并强调了民俗史与科学技术史合作研究的历程。他还向在场师生特别介绍了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史大讲堂,大讲堂系列讲座意在启发人们对科学思想与科学方法的思考,引导人们关注科学与社会文化间密切联系的意识,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从2014年开始走进校园,先后进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东华大学,本次有幸走进北师大,期望与社会各界同仁分享科学史领域的最新成果,并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拓展合作空间。
本次讲座,韩琦研究员以丰富扎实、层次多元的文书、档案、文人文集等为资料系统,站在全球史的宏观视角,清晰地勾勒了康熙时期的法国皇家科学院及其法国来华耶稣会士所进行的科学传播活动,同时从科学与权力视角,就传播因素及“近代化”失败原因做了深入分析。关晓武研究员做简要点评,认为本场讲座内容丰富,运用多语言、多文化的文本资料,非常清晰地勾勒了这一时期的法国耶稣会士的在华科学活动及其影响,这种研究范式也符合本次课程班“跨文化学”的主题。在场学生就知识本土化与创新、传教士的易学研究和清代皇室的科学教育等问题积极提问,韩琦研究员都给予鼓励和回复。
讲座结束后,关晓武研究员简要介绍了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概况,鼓励对科学技术史感兴趣的学生积极投身科研队伍,并向在场师生赠送相关资料。董晓萍院长也向韩琦研究员、关晓武研究员等科学史所一行人赠送“跨文化研究丛书”。
清晨7点50分,俄罗斯国立人文大学易福成教授从京师大厦乘车去北京国际机场,返回俄罗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