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金丝燕丨第一节 早期佛经汉译与中古汉语构成研究

撰稿人:谢开来

201795日上午9:0011:30,法国阿尔多瓦大学东方学系主任金丝燕教授在北师大文学院5049报告厅授课,题为《初期佛经汉译对中古汉语的影响》。北师大跨文化研究院院长董晓萍教授主持讲座。

本课以巴利文的《大本经》和《游行经》的中译本为主要材料。《大本经》记录了佛陀第一次讲法的经卷,而《游行经》记录的是最后一次。金教授从文化转场和接受视野的问题框架出发,运用扎实的多语能力和深厚的理论功底,在佛经多语翻译和多版本经文比对工作的基础上,限定在这部著作比较的范围内,围绕汉译佛教术语的词汇音节和翻译方式,揭示了汉译佛经的语言特点和跨文化特性,提出了早期汉译佛经对中古汉语产生影响的可能性。

金教授指出,测查和分析《大本经》中译本的佛教术语的单音词、双音词、多音词可见,该书的佛教术语翻译是以意译为主的。从《大本经》汉译本佛学术语的词源、汉译新词中意译和音译等方面来看,佛典汉译对中国文言的影响有:早期佛典翻译借用文言典籍的比重不高,主要取向是创造新词语。多音节词语由此进入新词造法,打破了单音形声字的造词法。

从测查和分析《游行经》中译本的结果看,佛经汉译给中国古文言带来多音节新词,中古文言的多音词和口语特性开始形成。这是个双向的过程:以口语性为绝对特征的佛经;通过汉译走向书面化;以书面语为绝对特征的中国文言,通过佛经汉译走向口语化。由于多音节的进入,开始直接影响汉籍文言的书面特性,文言由此向中古汉语转变,也增加了汉译佛经创造新词的机会。

董晓萍教授认为,金丝燕教授的讲座展现了深厚的语言功底和丰富的理论学识,为百余听讲学员所折服。他们纷纷就汉译佛经的材料保存、文献流传、以及翻译中遇到的问题等进行提问,与金教授互动,学习热情高涨,现场气氛十分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