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金丝燕丨第二节 文化转场个案研究:常玉、米肖、熊秉明的期待视野

撰稿人:徐令缘

201799日上午9:0012:00,法国阿尔多瓦大学东方学系主任金丝燕教授在北师大前主楼C5049会议室授课。此次讲座是金丝燕教授今年在跨文化学国际研究生课程班的第二讲,讲座的题目是《文化转场个案研究:常玉、米肖、熊秉明的期待视野》。法兰西学院通讯院士、法国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汪德迈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李正荣教授到场聆听。北京师范大学跨文化研究院院长董晓萍教授担任主持。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研究生课程班在之前的讲座中曾经涉及到文学、哲学、东方文学、传统语言文字学、社会学、民俗学等多个学科,今天,金丝燕教授带领学员们进入跨文化学视野下艺术研究领域。金丝燕教授通过留法中国艺术家常玉,法国诗人及艺术家亨利·米肖(Henri Michaux)与法籍华人雕塑家、诗人及艺术家熊秉明三个文化转场经典个案,为课程班学员介绍了中法艺术文化转场研究的问题框架与方法。

常玉绘画作品及其蕴含的现代性是第一个个案与议题。金丝燕教授对常玉美术作品的特点进行探索追寻,认为常玉作为第一位中国旅法现代派画家,其作品无论主题和创作方式如何,都具有一种“表象的抽象,油画的书法化”,其作品背后有着广阔的隐喻空间。常玉作为文化转场个案研究的问题框架是与同时期法国绘画和艺术领域的平行研究。更进一步来说,是一种共识性研究。

亨利·米肖作为一位法国诗人及艺术家,他的诗画灵感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中国书法。金丝燕教授从“诗”与“画”两个角度,分别从亨利·米肖的诗画作品中实例中,总结他对中国文字与书法的理解及这种理解对其艺术作品的影响。亨利·米肖从中国的文字中感受到诗意,将书法视作一种最抽象的哲学。在亨利·米肖对中国书法、刻印所撰写的散文诗中,通过分析诗人所描写的情景与运用的符号,探索书法对诗歌语言的启迪,能够对法国诗人的期待视野进行深入地分析。金丝燕教授所提出亨利·米肖画作文化转场研究的问题框架有二,第一是亨利·米肖和赵无极的艺术灵感互文性研究,第二是中国书法对亨利·米肖绘画的抽想性影响的研究。

最后一个经典个案是旅法中国雕刻家、诗人、书法家熊秉明。金丝燕教授指出,作为雕刻家的熊秉明在《展览会的观念》一书中阐述了观念的艺术这一概念,从观念出发关照雕刻与诗歌作品,“观念至上”。在诗歌评论的层面上,熊秉明同时认为语言的结构形式能够写出所关照的世界的结构形式。熊秉明的另一个在艺术理论上的重要贡献是他对中国书法理论体系的建设,他提出“人书俱老”观念,并将中国书法分为六个流派,分别是喻物派、纯造型派、缘情派、伦理派、天然派和禅意派。金丝燕教授从文化转场的角度,对熊秉明建立中国书法体系的期待视野进行研究与分析,并持续思考熊秉明何以形成这样的思想体系?等系列问题。

金丝燕教授在此次讲座中谈论的三个案例,围绕的是同一个主题与问题框架,即文化转场。从时间层面纵向观察,从书法、绘画、观念艺术与书法理论体系研究三层面空间横向观察,金丝燕教授尝试通过中国二十世纪留法艺术家的个案研究,最后形成文化转场的艺术史,同时对二十世纪法国艺术中的中国因素进行关照。

讲座结束后,汪德迈教授与董晓萍教授发表精彩点评。汪德迈教授从中西对比研究的的角度,指出中国的传统艺术作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具有“文言性”的特征。常玉的作品不但是抽象的,也很像中国文字中“会意”、“文言性”特,其作品具有类似汉字的“形旁和声旁”,与汉字的构成有类似之处。董晓萍教授从艺术理论的建设与学习两个角度切入讨论,认为金丝燕教授展示出中外艺术之间很强的差异性和极大的吸引力,文化转场是跨文化研究的优势。今天的艺术研究之旅在热烈的氛围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