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人:宋梦露
2017年9月11日上午9点,北京师范大学跨文化学研究生国际课程班由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程正民教授主讲,题目为《跨文化语境中的20世纪俄罗斯诗学》,讲座由北师大跨文化研究院副院长李正荣教授主持,法国阿尔多瓦大学东方学系主任金丝燕教授和北师大跨文化研究院院长董晓萍教授出席讲座。
演讲开始前,李正荣教授先向学员简要介绍了程先生的研究领域,研究成果和治学风度。在他的专攻领域,俄罗斯诗学,程教授对别林斯基,巴赫金和俄国19世纪批评史的研究都有着打破传统观念的见解和富有学术建设性的意义。
随后程正民教授提到,对于20世纪的俄国学术理论,中国学界的全盘苏化,和全盘反苏化,造成了对俄国学术的偏见和误解,一部分人甚至将“理论教条”,“僵化封闭”与其直接联系起来,或者把20世纪的俄国诗学等同于形式主义或庸俗社会主义。程教授认为,20世纪的俄国诗学开端仍是非常不错的,在五六十年代受政治和国内环境的影响,诗学变化很大,但是仍有一批理论家在对抗潮流,这些都是不容忽视的。因此他对俄国诗学的研究,特别是在跨文化语境下的研究,对于消除误解和偏见将是非常有成效的。
讲座的第一部分是20世纪俄国诗学的两个主要开端,分别是俄国形式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艺术社会学。程教授认为这两个开端都可以放在跨文化的语境中理解。对于俄国的形式主义,程教授引用美国学者厄利西在《俄国形式主义:历史和学说》一书中的 “作为一种有组织的运动,俄国形式主义是本土挑战的本土反应。”、“形式主义作为一个批评思维的主体,是欧洲思潮的一个部分,一个对话。”这其中,符号学大师索绪尔,从文学外部研究转入文学内部研究,对形式主义产生极大影响。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俄国文艺学的学院派、象征主义和未来主义,对俄国形式主义的产生均有重大影响。例如学院派认为文学史不是无主之地,文学史有独特的研究内容和方法;象征主义强调诗歌语言的韵律,诗歌的创作是词的解放等。
而另一开端,马克思主义艺术社会学,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要理解俄罗斯一贯强调的社会功能,就要发掘其传统文化精神,这里包括,一贯的反农奴制斗争,将人生理想的奋斗激情诉诸文学;村舍传统,重集体而轻个体;浓厚的基督教救世情怀和舍己奉献精神。
开端之后,便是多元对话在跨文化语境下的发展。程教授将其概括为,从一元走向多元,从对立走向对话。在五六十年代苏联政治天空阴云密布之际,仍有部分学者坚持开拓新的理论空间,对古典美学经验进行仔细批判,并打通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的壁垒。在这里程正民教授举出了三个代表性的大师,他们分别是研究民间故事的普洛普,研究诗歌的洛特曼和研究小说的巴赫金。
身为民间文艺学家的普罗普,用结构主义方法对俄罗斯民间故事进行分类。他的两部学术经典《故事形态学》和《神奇故事的历史根源》分别回答了“故事是什么”和“故事是怎么来的”这两大问题。他从100个故事中提炼出31个功能,并提出功能的不变性。同时,他将历史研究和结构研究结合起来,考虑到历史和故事的相关性,并加入对精神文化现象、制度、观念等因素的考量。普罗普不是进行简单的机械研究,他的研究根植于俄罗斯的历史文化传统,并有弘扬俄罗斯民族精神的企及。
洛特曼将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带入诗歌研究领域,他认为研究文学不能光靠艺术感受,还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因此他从文学的形式结构上寻找意义,重视意义和结构的关系,将文本生成看作矛盾的对立统一。
巴赫金以他对小说的研究见长,他在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过程中提出“复调小说”的理论。他认为文学是一个复杂的多样现象,因此要从整体进行研究,并针对二三十年代只谈文学和政治,或只讲文学与形式的文艺流派提出自己的看法,并针砭时弊。他注重文学与诗学的整体性,文学的内部社会性。同时巴赫金的思想和新康德主义,索绪尔,洪堡等人均有联系。
第三部分,程正民教授提出了诗学与跨文化的启示,主要有三点,一,诗学的跨文化对话,是诗学发展的动力;二,民族的本土性和主体性,应当是诗学对话所要坚守的阵地;三,诗学的跨文化对话应当为诗学的创新而存在。
演讲后,金丝燕教授和董晓萍教授分别做出了评议。她们高度赞扬了程先生的丰厚学养与理论视野。程教授在时间与空间上梳理理论脉络,清晰准确,从而提醒在座的听众,人类思想史学习所要关注的大框架,大视野,以及在学科过细划分的今天,如何回到人类思想史的大问题上来。人类诗学的变迁问题,俄罗斯诗学流派的建立都可以追根溯源,找到其理论的来源,分清理论的脉络,并从中认识到人的因素不可忽视,自我与他者也应两相并重,不可轻视任何一方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