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人:李亚妮
2017年9月11日下午和12日上午,法国阿尔多瓦大学东方学系主任金丝燕教授的课程进入第三节,题目是《人类诗学的迁徙——中国新诗学的法国象征派因素》。北京师范大学跨文化研究院副院长李正荣教授出席讲座,北京师范大学跨文化研究院院长董晓萍教授主持讲座。
金教授梳理了法国象征派诗学的发展脉络,阐释了五四以来中国诗歌接受法国文学艺术作品,特别是法国象征派诗歌的图景,科学地演绎了一个从法国诗学的角度进行跨文化研究的个案。金教授认为,跨文化学将打破现代人文学科的划分,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到诗学、修辞学和阐释学三大支柱的传统中来,探索新的成果。
金教授指出中国诗学和西方诗学的传统与异同。她认为,中国诗学有礼颂传统和文字传统,有教化天下的作用。中国的诗学沿着两条道路前行,一是教化感物吟志说诗,二是继续与宇宙的对话。这和西方诗歌的模仿作用完全不同,西方的诗学传统源自亚里士多德,神学传统是西方诗学的核心。金教授从跨文化学的角度分析了中国诗学中的法国象征派因素。法国的象征主义诗学来源于马拉美诗学,强调隐去诗人的措辞,将创造性还给词语本身的特质。象征派革命是韵律革命、句法革命、诗歌语言的革命。金教授对中国五四时期的《新青年》和《小说月报》两类杂志在外国文学的翻译和介绍批评方面做了统计整理,研究中国接受视野(1915-1925)10年间的落点、空白、变化和发展情况,分析中国新诗学中对法国象征派的接受视野图景。
董晓萍教授做了简短到位的点评,认为所谓跨文化学,首先是学术史的跨越。一般说,教师与研究生相比,教师是学术史的专家,研究生往往在撰写学术史上感到困难重重。金教授的人文诗学迁徙研究是严格限定时段和范畴前提下的中法学术史研究,气象弘大而又能具体,给人以诸多启示。她的研究跨越多个学科,从佛教哲学到语言文字学,从民国绘画到艺术学,从现代文学到诗学,广为涉猎,又不乏精专个案,这种学术史的研究是深入、广阔而可操作的。金教授的研究为跨文化学学术史起到了非常有益的补充。北师大早有诗学研究传统,可以从跨文化学的角度,继续研究前辈留下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