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董晓萍丨第二节 民俗叙事与佛典文学

撰稿人:司 

2017914日上午,北师大跨文化学研究院院长董晓萍教授为我们讲授第二节《民俗叙事与佛典文学》,主要分为四个部分:跨文化学观念与民俗学的文本观,钟敬文与普罗普的对话:“地下世界”主题群,《大唐西域记》的“地下世界”故事,现代信仰调查与社会文化认同。

第一部分,什么是跨文化学和民俗学对于文本的理解和研究。董晓萍教授指出,跨文化学研究的特点,是由来自不同学科的学者共同进行。他们有广阔的视野,有公认的研究成果,但也在改变自己固有的观点,调整原有的研究分支,并为此付出了可观的时间,进行回归人文科学整体关照的高层研究。文学和哲学的研究依然是重点,但他们也由此对民俗学和语言学更加关注。

第二部分,民俗叙事文本。董晓萍教授首先介绍了钟敬文与普罗普对话的背景与价值。他们各自从中国和俄罗斯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出发,提出与芬兰学派的AT方法不同的、更适合多元文化环境的故事类型编写和研究方法,这种工作的学术价值之重大、学术文化影响之深远,是很难用其他工作代替的,他们一个在东方,一个在西方,对20世纪的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这种影响至今不能消减。《玛纳斯》史诗中有大量的“地下世界”故事类型和主题群,可以为了解他们的历史贡献提供的研究空间。

第三部分,佛典文献《大唐西域记》中的“地下世界”故事。董晓萍教授指出,《大唐西域记》中“地下世界”故事可研究的三个基本条件,一是空间条件,二是时间条件,三是共享主题,以及将《大唐西域记》与《玛纳斯》史诗中的相似母题故事共同研究的可能性。但董晓萍教授特别指出需要注意的两点,一是貌似相近的事物不一定能得出相同结论,二是信仰故事的兼容性比佛典故事文本更宽泛。

第四部分,现代信仰调查与社会文化认同。考察当地人民自己看重的故事与风俗。

在讲座的最后,董晓萍教授概括三点:一是从跨文化学的视角反思学术史;二是在主题群的研究中,学者可以从不同形态的文本中找到相同主题的文本,决不能为了学科的划分而剥离它们,剥离研究的结论是靠不住的;三是重视民俗叙事文本自身的特征,保留本地人民的概念与分类,处理口头文本与书面文本的差异。伴随着全场学员的热烈掌声,上午的授课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