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琦丨从凡尔赛到紫禁城:康熙时代中国和法国的科学交流

2017918日下午,北京师范大学跨文化学研究生国际课程班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史”专题。本专题同时也是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主办的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史大讲堂“走进校园”系列·北京师范大学专场第四十四讲。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所长韩琦研究员做了题为《从凡尔赛到紫禁城:康熙时代中国和法国的科学交流》的专题学术讲座,本讲由北京师范大学跨文化研究院院长董晓萍教授主持,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助理关晓武研究员,科研处彭冬玲处长和王莹女士出席。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等在京高校与科研院所师生,以及华东师范大学、黑龙江大学、福建龙岩师范学院等地方院校研究生、访问学者参加听讲。

董晓萍教授回顾了由钟敬文先生和华觉明先生等前辈开创的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国家重点学科与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之间二十余年的学术合作,肯定了在跨文化学建设中科技史研究的重要性。关晓武研究员代表科学史所致辞,致敬北师大百年学府、大师云集的学术成就及北师大民俗学研究的丰硕成果,也回应了科技史研究与民俗学交叉研究的合作历程。韩琦研究员回忆了拜访白寿彝先生的往事,以及多年前曾在北师大跟外教学习拉丁语的经历,认为这些都为日后三十年走向中西科技文化交流史研究奠定了基础。

韩琦研究员的讲座从中法两条线切入,重点介绍了康熙时期的法国皇家科学院及其法国来华耶稣会士所进行的科学传播活动。他首先介绍了法国路易十四主导的皇家科学院的构成、制度和主要科学活动等背景,在比利时耶稣会士南怀仁时期康熙皇帝对西方科学产生兴趣后,1678年南怀仁“告欧洲耶稣会士书”、1684年柏应理和沈福宗西行,共同促成了洪若、白晋等五名法国 “国王数学家” 耶稣会士来华。

韩琦研究员梳理早期耶稣会士的日记、与皇家科学院的通信等史料,勾勒了耶稣会士来华过程及其觐见康熙皇帝的过程。洪若、白晋等人除了在宫廷内部担任康熙的西学教师,还参与此前计划好的天文、气象等科学观测,尤其是宫廷数学教学及教材译介。韩琦研究员指出科学和权力的关系,认为这一时期康熙对科学重视,最终于1713年开办蒙养斋算学馆,经过考试和选拔,招募梅毂成、明安图、何国宗等擅长算学的学者,同时联合欧洲耶稣会士和传信部传教士进行科学活动,包含测定黄赤交角、测量经纬度等科学观测,以及编纂《律历渊源》等历算著作。

韩琦研究员还指出,这一时期科学“近代化”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三点:其一在于中国对科学的追求局限于天文和星占及日月山预测等实用目的,且随着雍正时期禁教日兴而使传教士的科学活动受到限制;其二在于康熙皇帝本身的双重作用,康熙对科学的兴趣及权术之计既促进了西方科学传入中国,同时政治和宫廷科学的局限也阻碍了科学的及时传播;其三在于“西学中源”说的日趋盛行。

整场讲座,韩琦研究员运用大量文书档案、日记和私人文集,在跨语言、跨文化的全球化语境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精密细致的科学史个案和一种宏观的研究范式。关晓武研究员高度评价了这场内容丰富、语言多元、思路清晰的精彩讲座。

演讲结束后,在场学生就知识本土化与创新、传教士的易学研究和清代皇室的科学教育等问题积极提问,韩琦研究员都给予鼓励和回复。在全场热烈掌声中,本次讲座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