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研究"系列讲座(101)丨汪德迈:文言在中国文化中的出现及其运作

2018823日下午,法兰西学院通讯院士、法国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教授汪德迈先生在北师大教九楼103教室授课,题目为《文言在中国文化中的出现及其作用》,并就本讲的观点与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北师大跨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王宁先生对话。王宁先生出席讲座。法国阿尔多瓦大学文本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金丝燕教授主持讲座,北师大跨文化研究院院长董晓萍教授和副院长李正荣教授到会。

现场师生首先观摩汪德迈先生慕课。

 

播放汪德迈先生慕课

 

接下来是汪德迈先生的讲座。在汪先生看来,汉字的创造、应用和发展的历史,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的发展史是适应的。文言文的前身是占卜的语言,运用文言文是思维活动,将文字美化的艺术实践是书法。

 

汪德迈先生授课

 

  

             金丝燕教授主持讲座                         汪德迈先生在讲台上播放PPT

 

中国的文化中将交流和思维运用的语言分别开来,分别是为了交流而自然产生的口语,为了研究宇宙而产生的易卦系统,为了理性化思维而产生的文言文。在西方文化中,语言只有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分,但在不同的交流环境和科学学科建设中也产生了自己的特殊表达方式。

汪德迈先生概述文言文的三个重要特点。1)用 “六书”的方法创造表意文字;2)经典的基础,如《诗经》的“国风”但也译成文言);3)书法是高度发展文字艺术。

 

师生为汪德迈先生的精彩授课鼓掌

 

汪德迈先生在讲座后与王宁先生开展跨文化的精彩对话,把本届跨文化学系列讲座推向高潮。两位先生从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学术训练出发,谈西方表音系统与中国表意系统的文字差别,很多观点高度契合,殊途同归。他们共同认为,中国文言文的特殊性,在于其文言内部的思维方式和理性。汪德迈先生研究中国文言文,追溯到了中国文化根本之所在。他强调,汉字是中国文化中最宝贵和最重要的创造物,应该好好珍惜。王宁先生认为,中西两种文化各有

 

汪德迈先生与王宁先生对话

 

优势和局限。中国文言文有局限,但也有保持中国文化连续传承的优势,这也是跨文化的意义,不是让我们变成他者,而是通过交流对话,来改造和促进我们自身的发展。既要发展,又要保存自己的特色。两位先生学识渊博,侃侃而谈,激发了在场全体师生的极大兴趣,教室内座无虚席,教室门口也挤满了人。青年教师、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纷纷提问,两位先生耐心作答,不知不觉中时间飞逝而过。

 

   

                     埋首细读                               教室内外

 

两位先生为学员耐心答疑

 

董晓萍教授在总结中指出,两位教授对汉字和文言的深刻研究,应当能够启发每个中国学生对自己文化的理解,也应当能够令所有在跨文化学领域中学习的研究生了解,到底如何进行跨文化学的交流与对话。

晚间中俄学者召开小型座谈会,就跨文化学研究与教育的方法和途径进行了专题讨论。(撰文/徐令缘)

 

中俄教授座谈

(右起:李正荣、董晓萍、谢尔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