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索邦大学谢内教授讲座
2018年8月24日上午,法国索邦大学教授、法国索邦大学印度哲学与比较哲学系主任谢内在北师大教九103教室为跨文化学国际研究生课程班的学员带来了精彩讲座,法国阿尔多瓦大学金丝燕教授担任翻译,法兰西学院通讯院士、法国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汪德迈教授、北师大跨文化研究院院长董晓萍教授、北师大跨文化研究院副院长李正荣教授到会。金丝燕教授主持讲座。
金丝燕教授主持讲座 戴上麦克
译者与讲者 厚厚一摞讲义
第一部分讲座,谢内教授以“印度”概念,尤其是“印度哲学”为线索,探索西方世界与印度在思想领域进行跨文化交流的历史以及西方世界对“印度”的接受。他首先对西方哲学与印度哲学所指的区别进行说解,谢内教授梳理印度哲学在西方的接受史,说明古希腊对印度的影响:一是古希腊哲学给
阐述与翻译 翻译与书写
为了一个概念 推荐一本书
印度哲学带来了理性,二是古希腊造像艺术对印度造像的启发,三是希腊至印度的海路之路。中世纪期间印度哲学消失在欧洲哲学的视野中。直到16世纪,殖民运动使印度又通过航海国家与欧洲世界建立起联系。耶稣会士前往世界各地,他们以哲学和好奇心闻名于世,提供了关于东方的重要资料,影响了如莱布尼茨等一系列哲学家。
谢内教授和汪德迈教授 漂亮的板书
英国人于1784年在印度加尔各答创办亚洲学会(Asiatic Society of Calcutta),主要从事翻译工作,这些翻译文本促使“东方的复生”。德国学界的浪漫主义时期掀起了了解印度文化的热情,黑格尔、谢灵、叔本华、尼采等都曾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印度哲学的启发。
手写的法语
在讲座的第二部分,谢内教授从跨文化学的角度探索比较哲学研究的原理与方法论。他首先论证了人文学科进行比较研究与自然科学研究方法与对象的理论差别,指出自然科学运用“原子化”的比较方法,并借用“第三类因素”进行对照;而人文科学不能运用上述方法进行比较,只能直接将对象进行比较研究。同时 ,人文学科的研究具有不可重复性。人文学科在比较中所碰到的困难并非在交流方面,而是在语言工具上,因为每个文化的语言结构不同。从哲学意义上推进,如果语言结构会影响对对方文化的交流和理解,我们或许可以从极致上考虑,即不存在任何一种人类共同的基本思想。这就意味着,在跨文科研究中必须小心翼翼地不堕落对于“相同点”的感知,而关注文化之间的“不同点”。在世界学科的基础上,正是这种相异性研究在引导和教育着人类。因此,在人文学科中,最要紧的是做一种相异性比较,从历史、地理、文化出发,去进行相异性的比较。文化间的研究与跨文化研究是一项伟大的视野,但能否成功也值得怀疑,因为这种比较十分困难,对某种文化事象的单独比较几乎是不可能的,任何比较都要建立在对整体文化框架的把握之上。(撰文/徐令缘)
鸦雀无声 学而不思則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