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30日下午13:30—16:00,比利时汉学家巴得胜教授进入最后一讲,主题是传统欧洲汉学与现代艺术“相遇”的问题。跨文化学研究与教育离不开艺术学和艺术史。艺术学和艺术史的研究面向非文字的另一种文本,从表层到深层,汇聚自然界、社会与人类的重大问题,进行艺术化的处理,在不同时期呈现。传统欧洲汉学与这类艺术活动怎样“相遇”?使用怎样的研究方法?如何使用概念进行创新?传统欧洲汉学在这方面的研究上到底能走多远?这是巴得胜教授抛出的问题。不期而然地,这堂课也成为师生反应最强烈也最多样化的一讲。
本课在教八楼209教室进行,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杨利慧教授到场听讲。北京师范大学跨文化研究院院长董晓萍教授主持讲座,北京师范大学跨文化学方向全体师生参加听课。
北师大文学院副院长杨利慧教授出席讲座
巴得胜教授此讲从比利时海边的艺术展览会开始,题目就叫《“博福特”:致敬大海》。他先解释说,“博福特(Beaufort)”是荷兰语,原指风力的级别,风力四级就是四级博福特。他接着声明,自己不是艺术家,是传统汉学家,喜爱艺术而已。既然如此,这么一个时尚的题目有何而来?他说:“我经常去看展览。有一次我看到一个展览对我影响很大,我觉得可以利用这个展览的资料在北师大授课,原因是这个展览是跨文化的内容,适合阐述跨文化交流和研究的一些基本问题。这个展览三年一度,所有参展作品的主题都是大海。今天我选择了四个标题,以四个雕像为对象,它们的作者来自四个国家,都是1970年代出生。这些艺术品能告诉我们,在相同的时代,在不同国家的艺术家的作品中,人们如何进行跨文化交流?我们作为研究者,应该如何研究和解释这类艺术现象”?
巴得胜(Bart Dessein)教授授课/董晓萍教授主持
“第一个标题是‘男人’。丹麦雕塑家Nina Beier的创作。她现在住在柏林。
第二个标题是‘永恒—波塞冬’,中国雕塑家徐震的创作,他现在住在上海。
第三个标题是‘圣地’,在法国出生的阿尔及利亚艺术家Kader Attia的创作,这是混血的艺术家。
第四个标题是‘对不起’,荷兰雕塑家的创作”。
在下面的讲授中,巴得胜教授使用欧洲传统汉学、哲学、语言学、人类学、民俗学、历史学和艺术学等多学科理论,从多个视角,分析这些作品。他设定的基本概念是“大海”。他认为,从概念上说,大海之所指,是海洋与陆地的关系,彼此既有联合,也有分离。人类文化也是一样,每种文化有自己的传统,都会有不一致,这就是分开的意思。但是,还是有办法把不同的文化联合起来,这就如同大海的联合的意思。围绕大海的核心概念展开的,还有具体概念,在不同层次上分布和拥有功能,包括生活与死亡、历史与日常、时间与遗忘、毁灭与永恒,等等。人类在某一个时间中生存,会按照时间理解历史,但历史不是固定的概念,历史也是有自己的生活。因此历史不是历史,历史是人的理解。每一个人、每一种文化、每一个时代,都有对历史不同的理解,都会把看似相同的历史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以上四个雕塑就是不断被历史化、不断被赋予新的理解的产物。
比利时汉学家巴得胜教授在授课
四个雕塑所构建的形象,有大海、陆地、动物(马、鸟、鸭)、自然物、人工物与英雄,这些英雄是谁呢?在历史上,有与社会历史相关的重要历史人物,有与宗教信仰相关的神仙,也有与自然物或人工物相关的故事。这是不同的文化传统,艺术家把各种文化要素做成雕塑。理解这些雕塑不仅需要艺术审美,也需要文化传统。你们在自己大学校园里看到雕塑,你们知道这些雕塑人物是谁,他们做了什么历史功德?你们如果去别的国家,看到那个国家的雕塑,如果不知道那个国家的文化传统,只看到他们的雕塑,你们就会想:“那是什么意思?那个塑像是谁?他做了什么事情?”即便在同一种文化传统中,人们也会遗忘得很快,有时对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文化传统,自己的历史雕塑的故事,都会淡忘,不知道那是什么,它的重要性在哪里,那个英雄是谁?有什么丰功伟业?是艺术家去恢复它们,让它们叙事。所以历史不是一个固定的东西,而是动态的过程。艺术不是动态的尤物,里面也有历史的真实。我们需要研究这类艺术活动和艺术品,了解它的重要性,去了解自己。
他认为,多元化艺术品的共性是人类的共享经验,“人类渴望秩序与和平,但历史却受到了潮起潮落的节奏。从某种意义上说,纪念碑是一种物质形式的努力,可以使想法永生。他们这样做,而思想的意义和力量是由时代精神决定的”。“在经过相当长的时间之后,纪念碑或英雄事迹的内在价值可能会或可能不会得到尊重。它与不断变化的社会态度和不断增长的知识密不可分”。
踊跃提问
传统汉学的支撑、由汉学所携带的对异邦文化的接受、由静谧的书斋和身边波涛汹涌的大海所带来的现实冲击,都进入巴得胜教授的授课之中,他将谨慎的概念、刻板的经卷、深邃的洞察、另类的表达与广阔的视野搅动一处,能呈现体大博思的气象,也能产生汉学何为的假设。本课课后提问者多于往常,比较集中的问题包括:雕塑艺术与神话的关系、标题雕塑的文本含义、传统文化含义和现代生产性含义、跨文本选择的原则、跨文化研究的边界等。巴得胜教授的跨文化学概念不无恪守,更有无边的挑战。
(摄影:罗珊/图文编辑:王文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