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永遠的一顆星:汪德邁
董曉萍 [法]金絲燕
二零二一年十月十七日凌晨四时,法國著名漢學家汪德邁(Léon Vandermeersch)先生心脏骤停,永遠地離開了我們,享年九十四歲。汪德邁先生畢生從事世界中國學研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卓越成就,其核心思想是“西方世界正在認識中國,但沒有認識到中國文化特殊性的普遍意義。世人皆知古羅馬法典在世界上影響深遠,但別忘了中國也對世界有廣泛的影響。在中國文化傳統中,文字優於體力勞作,精神優於物質。中國舉世無雙的影響力之一,是成功地通過科舉制選取人才的方式,使全世界普遍建立了以此為基礎的學校教育和選舉制度。中國文化有特殊性,又是最具有普世價值”。其理論要點可概括為以下八點:1)作為科學原型的史前中國占卜技術所展開的思維並非宗教性的神學,而是準科學性的占卜學。2)中國文字的創造歸於龜卜兆紋的外推法。3)文言文十分系統規範化(六書的系統文字代替自然產生之詞, 卜辭類似數學的方程式句構,代替自然語言句構),離自然語言相當遠,體現了另一種高度的抽象性。4)西方文學起源於古典神話的口述(《伊利亞特》、《奧德賽》) 。中國文學起源於占卜史官用文言文記錄原本與卜辭有關的各種資料。5)西方思維不受印歐語言的語義系統限制,因其為字母文字,可以任意創造所需的概念,但容易陷入空虛概念的語言遊戲。中國思維受文字系統限制,不創造文字以外的概念,不容易進行改革,可是有客觀性的保證。6)中國傳統科學(尤其醫學)的特性乃相關性系統思維,西方傳統科學(尤其物理學)的特性乃因果關係性系統思維。7)中國是禮制傳統,西方乃權理傳統。8) 西方思想在啓蒙運動中形成現代性,而中國的現代性起源於與外來文明的衝突。
汪德邁生前授權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出版《汪德邁全集》中文版,將一筆巨大的思想財富留給了中國。這是這位漢學家集七十餘年之力集大成的著作。他對中國古代社會史、中國文字學、中國儒學、中國思想史、中國文學史等展開全面系統的綜合性研究,構建了一套獨立而博通的中國學理論體系和邏輯嚴整的方法論。近四十餘年來,中國對外開放,已有數百年歷史的海外漢學與中國自身龐大的學術系統首次近距離相遇,彼此文明互鑒,也發現了許多新的問題。汪德邁中國學的特點是並不回避問題,而是抓住各方關注的中國社會文化研究中的本質問題進行分析;對中西文化的差異做出基於信任的、可以對話的和促進理解的解釋;對不同社會的多元價值觀的自主與溝通尋求一種平衡的評價,由此能夠讓西方人增加對中國的瞭解,也讓中國人能夠反思中國優秀歷史文明,以及那些尚未被外部充分理解之處。
自20世紀晚期起,汪德邁多次到北京大學訪問和講學,與湯一介和樂黛雲教授夫婦結下了深厚的學術友誼。2011年,汪先生與湯一介先生在北京大學儒學院對話“中西文化的互補性”,樂黛雲先生主持,引起極大的學術反響,2015年秋季學期,汪先生與金絲燕、冉刻(Michel Zink)、白乐桑(Joël Bellassen),、佛辽若(Pierre Filliozat)、西班牙(Michel Espagne)和巴得胜(Bart Dessein)諸教授一道,到北京師範大學,與中國學者合作,為跨文化學研究生國際課程班講學,此後連續七年八屆不曾間斷。2019年全球疫情爆發後,他參與網絡遠程教學,直至今年7月,仍在為青海—北京—巴黎三地高校暑期跨文化學研究生國際課程班親自授課,全力推動跨文化高等教育事業,強調跨文化中國學研究的重要性。他与法国和欧洲国家其他教授的講義作為“跨文化研究”叢書在中國出版多部,為高校跨文化學學科建設提供了高端教材。汪德邁先生的漢學思想推動了跨文化研究新學科的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