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中国文化“宇宙而上”和汉字思维影响中国文化的法国大儒
许 旺
江苏海洋大学中文系 讲师
北京师范大学跨文化方向博士
听到汪德迈先生离世的消息,我感到非常吃惊,因为印象中都是汪先生坐在讲台上讲课的场景,一位老人能从巴黎坐十个小时的飞机到北京,想来身体状况应该非常不错,然而他却这样突然就永远离开了我们。
想到汪先生,我的脑海中首先浮现出来的,不止是他那和蔼可亲的面庞,还有他的声音,有些沙哑的声音。我曾经多次听过汪先生讲课,每每见到他坐在讲台上,坚持用汉语授课,我很敬佩,也难免有些隐隐作痛。这样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实在不必大费周章,从亚欧大陆的一端飞到另一端。但我想,汪先生是愿意来的,因为他有一颗热爱中国文化的心。他愿意来到北京,来到中国,和中国的年轻人交流他的研究成果,探讨跨文化研究的方法路径。这是一种交流,更是一种传承,传承对中国的热爱,对学术的热爱。
汪先生对于学术的坚持,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据汪先生介绍,他年轻时就视力不好,而就是这样一位视力不好的法国人,却终其一生潜心学习汉语,研究中国文化。在汪先生学习汉语的年代,汉字尚未简化,繁复的笔画对于视力不佳的汪先生来说,无疑进一步增加了难度。但年轻时的汪先生没有因此放弃,而是坚持了一辈子,直到九十多岁,他讲课时仍然用汉语做课件。他不仅用汉语写作,还用汉语讲课,用汉语回答问题,这对于所有高龄外国学者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但对于汪先生,却似乎不算什么问题。这大概是日复一日用汉语读写、用汉语思维的结果。所以我们才会看到汪先生与我国著名传统语言文字学家王宁先生就汉字和汉语现象进行对话,用金丝燕教授的话说,这可能是这个地球上唯一能互相读懂对方的两个人。
汪先生从汉语进入中国文化,熟悉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传统,但又不局限于中国人的思维和文化。他以“外位”的眼光,发现中国文化的独特性,这正是汪先生在跨文化研究上的过人之处,也是他留给我们的永恒启示。
汪先生走了,那个热爱中国语言与文化、提出中国文化“宇宙而上”、发现汉字思维影响中国文化的法国大儒,与我们永别了,但他的精神会一直激励着我们在跨文化研究的道路上大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