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辉-我承担为汪先生摄影的工作…… Chen Hui, Staff of College of Transcultural Studies at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我承担为汪德迈先生摄影的工作……

 

    

北京师范大学跨文化研究院办公室行政人员

 

惊闻汪德迈先生辞世,痛悼之余,往昔与汪先生相处的短暂时光历历在目。我在北京师范大学跨文化研究院工作之余,承担了院里分配的工作摄影任务,包括为来院讲学与和合作研究的外国专家学者摄影。近年来,汪先生每年一度,从巴黎来到北京,为北京师范大学跨文化学研究生国际课程班教学,我负责为他的教学活动摄影。

第一次见汪先生是20178月在北京国际机场。我一直盯着出口,法航的乘客已出来过半,我生怕错过。正在思索时,汪老的身影出现了,他身着西装,自己推着行李,步伐算不上快,但看上去很稳当,满脸兴奋,看不出一丝疲惫,微笑着看向我们,浑身法国绅士风度。一见面汪先生就说抱歉,让你们久等了。他下飞机后等行李花了不少时间。我暗中感佩:不愧是大家风范,与晚辈说话如此谦卑。

当日我开车。在从机场返回北师大的途中,金丝燕教授与他简单谈了几句,就听到他微微小憩的声息。我尽量把车开得平稳、匀速,好让经过长途飞行的老人稍得休息。大约一个小时候后,在京师大厦门口停车,他又恢复了慈祥的微笑,我按下相机快门拍下这张照片。

 

2017830日汪德迈先生抵达北师大京师大厦(陈辉摄)

 

讲座期间,汪先生不辞劳苦,利用傍晚课余时间,去北京大学探望乐黛云先生。当日讲课的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法国金丝燕教授陪同前往。

 

201797日汪德迈先生一行到北大朗润园乐黛云先生家探望

(前排右起:汪德迈、乐黛云、金丝燕。后排右起:李强、程正民、

汤双、王邦维、李正荣、董晓萍)(陈辉摄)

 

汪先生每次讲课后,总会有学生提问,或者要求签名、留影,汪先生总是满足青年学生的心愿,从不拒绝。

 

20179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会议室

(前排右起:赖彦斌、金丝燕、汪德迈、董晓萍、李正荣、史玲玲、吕红峰)

 

汪德迈先生在北京师范大学期间,不仅给学生们授课,而且也利用一切可能的时间开展研究工作。2019825日晚,轮到传统语言文字学家王宁先生授课,汪先生早早来到教室,像“学生”一样坐在座位上,认真地听讲,在课间和课下还与王宁先生对话交流。

 

2019825日汪德迈先生(前排左二)在北师大教二楼205教室,

王宁先生(讲台上)讲课,他在课间与王宁先生讨论甲骨文问题。(陈辉摄)

 

20186月,北京师范大学跨文化研究院理事长陈越光先生、董晓萍院长赴巴黎开会。此行的一个重要任务,是由法兰西学院金石美文学院与香港明远文教基金会共同创办“汪德迈中国学奖”并举行签约仪式。汪德迈先生和金丝燕教授都参加会议。双方对这样重要的仪式场合都也要保存图片资料,于是我有幸随两位跨文化研究院的领导同行。在巴黎期间,我们跟随汪先生一起喝咖啡,吃法式大餐,都是他请客,在巴黎的街道上和地铁里,我们一路步行,他的行速几乎不亚于身边的中国同行,他的思维总是那么清晰。

我跟随中国学者一起去汪先生在巴黎的家访谈。他的家与其说是住宅,不如说大半是私人图书馆,进门是长长的甬道,两侧都是“顶天立地”的书柜,里面整整齐齐地放满了各种书籍。书中到处夹着纸条,说明他看过书架上所有的书。书房和卧室里也都是书一位90多岁的汉学家,拿着放大镜看书,手不释卷,汪先生是我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

 

201869日陈越光先生、金丝燕教授和董晓萍教授在汪先生府上访谈

(左起:董晓萍、陈越光、汪德迈、金丝燕、陈辉。罗珊摄)

 

在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天坛和法国巴黎,到处留下汪先生与中国学者在一起的回忆。我听过很多次他在中青年时代求学的漫长旅程,远赴远东、辗转香港,再到中国大陆。改革开放后,他不远万里多次来中国讲学,为跨文化交流做出贡献。

汪先生正是一位典型的法国知识分子,思想、身体都是独立的。他在耄耋之年独居寓所,体力所及之处,坚持自己动手,自主行动。他永远保持着优雅的举止,谦和的作风,让人自然而然地从心底升起敬佩和仰慕之情。

这两年由于全球疫情的原因,我们没有机会和汪先生见面,但就在今年的寒假和暑期还与他在云端相聚,听他为中法研究生讲课。汪先生这样精力充沛地工作,总让人觉得他的离去是很遥远的事情,谁知突然竟要向他告别。

特别怀念与汪德迈先生在一起的日子,在此谨致最沉痛的纪念与哀悼,一并向汪先生的家人致以真切的慰问!